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。近年来,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“非遗”为主题的宣讲活动,激励大家以实际行动助力广东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、建设文化强省,推动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,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。
一张普通的纸张,如何折叠成一件艺术品?此前广东举办的一场宣讲活动中,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三角插塑纸艺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俊雄介绍了他传承与发展纸艺技术的故事。方俊雄家中数代人一直从事纸艺加工制作,为突破三角插纸艺的技术瓶颈,他首创了带有鼻子及脸部表情的人物造型插纸作品,后来又制作出大部分整体成形的三角插纸作品,并将自己创新的工艺命名为“三角插塑纸艺”,逐渐在工艺美术界拥有一席之地。如今,他开始在线下开办公益性传承工作室,推动更多人学习这门技艺。
方俊雄进校园向学生展示三角插塑纸艺创作技巧
近年来,广东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,根脉深厚的岭南文化持续焕发新的活力。为给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,广东充分利用岭南地区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,组建非遗宣讲队,推出一批非遗文化主题的宣讲内容,使群众既“听得懂”又“看得见”,真正让传统文化“活”起来“传”下去。
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宣讲活动上,广东粤剧院原院长、粤剧名家丁凡讲述了粤剧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。此前,融合了粤剧与广绣两大非遗艺术的新编古装粤剧《双绣缘》受到观众好评。丁凡说,时代在变,观众在变,而粤剧的魂不会变,只要坚持传承、勇于创新,粤剧艺术之花就会常开不败。
大型新编古装粤剧《双绣缘》在广州大剧院首演
“咚咚隆咚”鼓点激昂,随着醒狮起舞,一艘龙舟劈波斩浪而至,登船、开讲,龙舟化身“讲堂”,理论掺进“乡土味”,这是佛山市南海区的“龙舟讲堂”。当地以“龙舟精神”为纽带,创新基层理论宣讲形式,通过沉浸式场景、多元宣讲队伍和全媒体传播,推动理论宣讲“划”进基层、“游”入民心。
非遗的价值除了传承技艺,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核。广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,更注重对非遗背后精神文化和象征符号的挖掘,守正创新激发岭南文化青春活力。
今年春节,来自深圳的舞剧《咏春》爆火,不仅受到全国人民关注,更是走上国际舞台。剧中叶问的扮演者,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也成了大家口中的“叶师父”。精彩的演出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,在国外演出时,有观众竖着大拇指,用不娴熟的中文向常宏基重复说道:“深圳!深圳!”常宏基在宣讲时说道:“那一刻,我真切感受到,我和他们之间虽然语言不通,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世界同频共振、与国外观众共鸣共情。”
在广东,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,而是转化为各地发展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如潮州府城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职员许泽杭便分享了当地的“文物+非遗”模式,不仅将外江梨园公所修葺一新,重现往日梨园韵致,更融入了潮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打造集潮式茶馆、非遗展示、戏曲表演等于一体的沉浸式茶文化展示空间,成为潮州古城首个非遗主题的博物馆式茶室,这座粤东的小城,正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热门目的地。
一场场深入人心的宣讲,也让现场聆听的基层群众深受鼓舞,他们纷纷表示,要继续保持高度文化自信,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,在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。
南方+记者 汪棹桴